目前分類:國內外音樂營 (8)
- May 24 Tue 2011 18:45
「2011山與海的音樂對話」--花東夏令營
- May 10 Tue 2011 18:48
第33屆奧地利大師音樂營
**結業式將每人頒發一張證書,並且參與城堡中音樂廳結業音樂會的演出,並得到一張紀念DVD。**
Zell an der Pram, Oberösterreich 上奧地利州普朗鎮
上屆音樂會現場錄影與原文音樂營資料介紹可自行參閱本音樂營網站 www.austrian-master-classes.com
- Jul 30 Fri 2010 17:41
Pinaski部落孩子 快樂玩音樂
台東縣卑南鄉下賓朗(Pinaski)部落昨(8)日進行山與海的音樂對話,部落孩子在都市小朋友教導下,學著用小提琴拉出卑南族童謠。這是「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中的一部分,洛奇提琴捐贈20把小提琴給下賓朗部落兒童,讓台北資源流注到原住民部落,並讓都市孩子進入部落學習傳統部落音樂精神。(文/龍芳、攝影/方傳聖)◇ 2010/07/09 大紀元時報
- May 27 Thu 2010 18:57
在音樂裏,相遇
贈琴人:洛奇提琴公司 林孟賢
四月悶熱的午後,在大象音樂中心,遇見熱心的黃先生,聊起讓小提琴與原住民音樂結合的演奏計劃。在他熱心的解說「山與海音樂成長計畫」的時候,我回想起,求學的那段遊訪宿營於那美麗的山與海之間的感動時光。我是一個小提琴演奏者,當拉出的琴音迴盪在山谷和著原住民的快樂歌聲,至今我仍無法忘情那段合奏。
每一件提琴都有她獨一無二的音色與特質,而每位演奏者,也有自己的演奏習慣、不同的學習過程、肢體結構的差異、以及對於音樂獨特的詮釋與感受。我是一個提琴供應者,就是要投注所有熱情與精力,促成人和琴之間難得的邂逅,就像是山與海在音樂裡相遇。
- May 27 Thu 2010 17:23
2010山與海的音樂夏令營
活動時間: | 99年7月4日(日)~7月9日(五),共六天五夜 |
活動地點: | 台東縣卑南鄉-下賓朗部落 |
下賓朗部落 羅馬併字這樣寫〝pinaski〞 ,母語譯音為〝比那斯基〞 取自於部落東邊的山的形樣,意思是正要往上爬。 | |
活動內容: | 台北地區學音樂的孩子,到台東下賓朗部落與當地原住民兒童,交流研習原住民傳統歌謠與舞蹈,並體驗原住民部落之生活型態。台北地區學音樂的孩子將帶著已學習之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與原住民兒童分享學習演奏方式,讓東方的原住民傳統樂舞與西方的小提琴樂器合奏衝擊出彩色的音樂火花。 |
※課程內容: |
- May 27 Thu 2010 11:12
2010 山與海的音樂對話 - 台北地區弦樂社團觀摩音樂會
這項名為「山與海的音樂對話」活動,是讓台北地區學音樂的孩子,到台東與原住民兒童交流,學習原住民傳統的生活歌謠,敎部落小朋友拉小提琴並體驗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態。雙方也相互分享東方與西方不同樂器的演奏方式,練習合奏音樂。
去年的「山與海的音樂對話」活動中,許多原住民小朋友只練3天,每次1小時,就能拉出短短的3首曲子,音樂天分令人驚嘆。都市的小朋友也將學習音樂的空間從室內轉移到戶外,他們發現部落的孩子不會看譜,但節奏抓得神準,原來,原住民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從小就跟著大人們在大自然裡跳舞唱歌,身體的律動讓節拍深入體內,聽過的歌,不必看譜,就能彈奏出來。
「2010山與海的音樂對話」一系列的活動由在5月30日(日)的台北地區弦樂社團聯合觀摩音樂會 揭開序幕
活動時間: | 99年5月30日(日) |
活動地點: | 台北市信義區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
演出時間: | 下午3:00~5:00 |
演出團體: | 台北市仁愛國小、南湖國小、實踐國小等弦樂社團、及大象兒童弦樂團、大象少年弦樂團、大象青少年室內樂團、旋之想像室內樂團 |
邀請團體: |
比那斯基青少年文化樂舞團 |
- Sep 02 Wed 2009 14:05
2009.9.3. 不如這樣吧 Blue John 音樂劇場
這群熱血的文藝青年,在賴百怡老師的熱心邀集下,集結多位的古典音樂與劇場表演的菁英,創作出本齣極具新創精神的音樂戲劇。
這是一場融合即興音樂演奏,與強烈劇場表演風格的新型態音樂表演。劇中演奏家不僅僅為戲劇的伴奏背景,他們須加入舞台的肢體演出,豐富音樂與劇場演員的互動,並且成為一個完整的戲中樂,劇中劇。每位參與的創作者,全力投入在文本與音樂之間的協調呼應,演出一場絕佳的即興音樂舞台劇。
- Jul 25 Sat 2009 18:55
把小提琴留下來!
7月5日,參加大象弦樂團與 AMIS KAKENG樂團,在臺東卑南合作舉行的音樂營。
台北市的一群小朋友來學習傳統的原住民打擊樂器,而部落的小朋友們學習小提琴;我們則準備『山與海音樂成長計劃』其中一部份的10把提琴,送到了美麗的東海岸。KAKENG樂團是由阿美族的團長 少多宜.篩代,憑著為維繫傳統原住樂器保存與創新的使命,是從山海間,傳唱出的原鄉新聲。18世紀,德國,清晨,貝多芬漫步在黑森林,體會自然奧妙,譜寫出曠世鉅作;原住民的音樂,發啟於自然生命的映實,將即興本能的基因,藉由歌聲與擊樂動人呈現。 音樂的源頭為來自對上天與大自然的崇敬,無論處於何時,位在何地,這都是不變的音樂哲理。
5日晚間的營火晚會,遠望懸在天角的明月。思緒回憶起,10多年前某個悶熱的夏夜,幾位校內攝影社的社員,在沒有目的地,毫無行程規劃只想去看海的衝動下,便驅往東海岸去。途中,我們迷失在三棧小村,月光照著山間產業道路,慵懶的小黑狗斜眼看著我們。前面路口處,有一陣陣嬉鬧唱歌的聲響,好像有什麼慶祝活動?忽然間,有個壯碩少年,騎著小DIO,從路口衝往我們直直來,他一見到我們,露出黝黑笑臉,告訴我們村頭正舉行著慶典,可以一起加入他們,而他得幫忙去買檳榔,大夥也都想著來到這兒,就去玩玩吧!這群朋友熱情地招呼大夥,好像已經認識許久的老朋友一樣。有吃有喝,還一起圍圈圈繞場跳舞,同伴們起鬨,希望我拿起提琴和他們一起同樂,微醺的感覺,伴著雄渾有力的歌聲,演奏起提琴似乎更悠遊自然,心底升起一份與大自然應和共鳴的感動。